12月11日,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李正安教授在泉州工藝美院開講題為“中外古陶瓷塑造作品賞析”的學術講座,為瓷都觀眾奉獻了一場精彩的陶瓷知識盛宴。
李教授通過縱向了解、橫向比較等方式,賞析不同時代、地區的陶制品,深入淺出分析各類陶制品的塑形和寓意,通過生動的案例分享中外陶瓷藝術,以及他關于中外古陶塑的最新研究心得體會。
陶瓷是上天賜給人類的禮物
“現在中東充斥了戰火、貧窮,然而在歷史上,這里卻是包括陶器在內的文明重要發源地?!?/span>
開場,李教授就從人類文明的源頭——兩河流域出發,為我們一一梳理了古陶瓷的發源。
古陶瓷的誕生,離不開泥、水、火、人這幾大要素,而人類歷史上陶瓷文明的起源,都和各種大型河流有著密切關系,例如埃及的尼羅河,巴比倫的底格里斯河、幼發拉底河,印度的恒河,中國的長江黃河。
而上天特別眷顧人類,它把最堅硬的石料,進行風吹雨淋,用河流沖刷成軟綿綿的陶泥,而我們人類則又把它燒成了堅硬的陶瓷,這是不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呢?
李教授說到,人的需求、大自然的眷顧、人類的藝術聯想就促成了陶瓷的形成。
原來古人早就知道了仿生設計
說起仿生設計,好像是現代人提出的很高大上、新潮的一個專屬概念(模擬大自然及生物系統的結構、功能、形態、色彩等特征,進行創造性的設計),然而在上萬年前的原始社會,早就有人在陶器上進行運用。早在公元前5000——3000年于陜西華縣出土的一件陶鷹尊就應用了仿生設計的思想。
從正面看,黑鷹尖而略彎的勾嘴微微張開;利爪突出。從側面看,卻是一件炊具,鷹的胸部和腹部構成了整個鼎身,整件物體又是器物,又是陶塑。
李教授說到,所以我們不要把傳統和現代、藝術和設計割裂開來,認為原始的完全就是過時的東西,事實上很多現代設計思想追根溯源來源于我們古人的智慧。
李教授強調,陶瓷從業者要不忘初心,在繼承古人智慧的基礎上進行創新。他特別提到了著名陶塑品牌英國緯奇伍德對待傳統浮雕技藝的例子。
這家公司不滿足于工藝技術很成熟的貼淺浮雕圖案的效果,在最現代化的生產廠里,制作出了難度更大的高浮雕形式,他們稱之為“黑豹瓶”,這種集連貫性強、平面性與立體性兼有的高浮雕貼塑器物,應是其高超手工技藝精進的又一佐證,也不失為對這一傳統手工技藝的致敬。
李教授認為,陶塑的制作與練習,不應只是簡單地重復基本法則,而應根據具體情況將它們綜合運用,可以嘗試性地將兩種或多種方法同時運用,以靈活多樣的造型手法,創造豐富的陶藝形式。
德化應該如何看待既有的陶瓷成果
李教授說,任何經典陶瓷,都是有淵源的,不是憑空產生的,它既是需借鑒的,也是有變革的,不能一動不動地原搬照抄,同時也是需綜合的,在新的環境中和新技術進行融合。
由此,他對德化瓷的創新傳承提出了自己的想法。李教授說,德化白瓷的基因不變,德化白瓷生動圓潤潔白的特點可以不變,但是要和環境實時變化,要注入活力,利用好現有的最新技術工具,互相融合,共存共生。也就是,“特質不變、適時進化、融入生活、注入活力、互為兼容、平衡發展”。
0